年高考地理必刷题精选
年高考地理必刷题精选()
整理:杨环宇
(本套资料属于通用系列,学生版下载方式见文末)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某时刻雨雪分界线及等压线分布简图。
1.乙地附近雨雪分界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纬度C.太阳辐射D.海陆位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地处于四川盆地,其北部受秦岭的影响,冷空气南下受阻,因此乙地附近雨雪分界线向北凸出。故乙地附近雨雪分界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答案A
2.在图示区域,与雨(雪)量自东向西递变规律大致吻合的是
A.植被覆盖率B.河流径流量C.土层的厚度D.年日照时数
读图可知,图示雨(雪)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自东向西并没有呈现明显的递变规律,A错;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汇水量小,径流量较小,河流中下游随着支流增加,汇水面积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大,图示区域河流径流量应自东向西呈减少趋势,B对;土层的厚度与地貌形态、地表径流、气温、降水等关系密切,图示区域土层厚度并没有呈现明显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C错;年日照时数主要与纬度、天气有关,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并没有呈现明显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D错。答案B
3.与乙地相比,甲地更易暴发泥石流,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两地降水差异大B.两地土层厚度差异大C.甲地植被覆盖率较低D.甲地地势起伏较大
乙位于四川东北部,甲位于贵州中部,与乙相比,甲位于云贵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D对;从图中降水量的分布可知,两地降水的差异不大,A错;甲位于云贵高原,土壤较瘠薄,土层厚度较薄,因此土壤厚度与泥石流多发的关系不大,B错;结合生活常识可知,贵州西部植被覆盖率较高,C错。答案D
在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为实现耕者有其田,“肥瘦搭配”的均分地权制度应运而生,该制度下农户可以拥有多块大小不均且空间不相邻的地块。随着经济发展,耕地细碎化逐渐成为抑制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图11示意耕地细碎程度对农业生产中单项成本的边际效应(即细碎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对单项成本的影响)。
4.耕地细碎化曾经对农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有利于生产的
A.规模化B.多元化C.商品化D.专业化
耕地细碎化有利于农户在不同的地块上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在自给自足时期对提高家庭农业生产的多元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答案B
5.耕地细碎化逐渐由“利大于弊”转为“弊大于利”的主要原因是
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③农业技术的进步④种植结构的调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农业生产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因此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较多,劳动力成本较低,耕地细碎化有利于大量农户多样化耕作;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劳动力成本上升,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实施与推广。答案A
6.农户拥有的土地细碎程度越高,农户越趋向于
A.减少务农劳动力数量B.增加购买高品质化肥农药
C.减少商品种子的采购D.减少农机具的使用频次
由图可知,耕地细碎程度对机械成本的边际效应为负值,这意味着耕地细碎程度越高,农户越不愿意使用农机具,为此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答案D
“正习高速”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北部,处于正安、桐梓、习水三县境内,预计于年开通。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正习高速”修建难度较大,有人提出,“正习高速”可从习水县经仁怀市到正安县,经考察后,最终决定选择从习水县经桐梓县到正安县。下图为“正习高速”示意图。
7.“正习高速”修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有
①山地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②多地震活动,地质结构不稳定
③夏季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④气候高寒,冻土分布面积广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正习高速”地处的云贵高原,山高谷深,地形崎岖,①正确;贵州省地处板块内部,地质结构较稳定,少地震,②错误;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正确;贵州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无冻土分布,④错误。答案B
8.“正习高速
A.可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降低施工成本B.经济发展水平更好,资金技术水平高
C.通行距离和时间短,能提高经济效益D.沿线居民点和城镇更多,运输需求大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正习高速”经仁怀市才可利用现有的遵赤高速,但路程增加,无法降低施工成本,故A项错误;没有材料说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居民点分布,故B,D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习水县经桐梓县到正安县距离稍短,故C项正确。答案C
9.“正习高速”修建后,对沿线地区的经济意义
A.打通黔北地区与外界经济、商贸等方面的互通互融
B.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加快该区“脱贫攻坚”进程
C.促进区域民族团结和繁荣,维护我国边疆国防安全
D.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完善黔北地区交通网络体系
交通运输布局的地理意义可以从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B项和D项属于社会意义,C项属于政治意义,且“正习高速”不处于边疆地区。答案A
水位是指某地水面与海平面的高程差。河流两点间的水面高程差与水平距离之比,称为该河段的水面比降。香溪河为直接汇入三峡水库的一条长江支流。为了更好的发挥水库效益,年三峡水库进行了汛前减淤、汛期削峰及汛后蓄水等运行方式。下图示意年香溪河X水文站与河口间的水面比降及三峡水库水位变动情况。
10.香溪河口河床最深出现在A.4月下旬B.6月中旬C.8月上旬D.10月下旬
由题可知,当香溪河口河床最深时,香溪河X水文站与河口间的水面比降最大,根据图中图像变化,6月中旬香溪河X水文站与河口间的水面比降最大,所以此时香溪河口河床最深。答案B
11.该年三峡水库的运行,带来的影响有
①三、四月缓解下游用水紧张②五、六月提高水电站发电量
③七、八月减轻下游洪涝威胁④九、十月改善下游航运条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从三峡水库的水位变化分析,三、四月长江下游水位较低,水库水位逐渐下降,水库放水利于缓解下游用水紧张,①正确。五、六月经过汛前减淤,水库水位较低,库存水量较少,不利于水电站发电量增加,②错误。七、八月正值长江汛期,汛期蓄水利于减轻下游洪涝威胁,③正确。九、十月进入汛后蓄水,水库下泄减少,下游水位下降,不能改善下游航运条件,④错误。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北海道岛的铁路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始建第一条铁路,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铁路网。与高密度的铁路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铁路区间车次较少,空座率高。面积有限的北海道岛(约8.3万km2)有多座民航机场。图11示意北海道岛铁路网和民航机场分布。
(1)与“旭川—稚内”铁路区间相比,“钏路—根室”铁路区间车次更少,试分析其原因。(4分)
与“旭川—稚内”铁路区间相比,“钏路—根室”铁路区间路程较短,铁路运输不占优势。另外,根据图例可知,根室的城市等级比钏路低,运输需求量较小。
根室城市等级低,人口较少,运输需求量较小;(2分)钏路到根室距离较近,公路运输更具优势。(2分)
(2)尽管北海道岛铁路网较发达,但仍有较多数量的民航机场,对此作出合理解释。(3分)
根据材料,北海道岛的多数铁路修建年份较早,推测其运输能力有限,且冬季容易遭到恶劣天气的影响。日本是发达国家,居民收入高,交通出行支付能力强,民航使用频次较高。
北海道岛多数铁路建设年代较早,运输能力有限;冬季多大雪等恶劣天气,路面交通(受阻甚至瘫痪)恢复时间长,民航可以快速疏散滞留旅客;日本经济发达,交通出行支付能力强;民航与岛外的联系更便利、受限制更少。(3分,3点即可)
(3)面对民航的激烈竞争,试为北海道岛铁路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3分)
面对民航的激烈竞争,北海道岛铁路运营需提高运输效率、丰富经营模式。同时,可以化竞争为合作,通过建设连接机场与市区的轨道交通实现共赢。
对运量较大的铁路区间进行改扩建,提高运输效率;(1分)开通观光旅游列车;(1分)建设连接机场与市区的轨道交通,与民航化竞争为合作。(1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冰筏碎屑是由浮冰挟带的冰碛物随浮冰融化沉入海底堆积而成。距今约年,全球出现最后一次突然降温的事件,持续约年。末次寒冷事件结束后,北冰洋从楚科奇海到波弗特海冰筏碎屑广泛分布。随着白令海峡开启,冰筏碎屑减少。图13示意末次寒冷事件之后白令海峡附近海域的变化。
(1)分析末次寒冷事件结東后,北冰洋从楚科奇海到波弗特海冰筏碎屑分布广泛的原因。(4分)
冰筏碎屑是由浮冰挟带的冰碛物随浮冰融化沉入海底堆积而成。末次寒冷事件结東之后,气候转暖,陆地冰川前缘断裂,进入海中成为浮冰,在浮冰的融化过程中,冰碛物在海底广泛沉积。
末次寒冷事件持续过程中大陆冰川发育,产生大量冰碛物;(1分)结束后,气候转暖,陆地冰川前缘大规模断裂,形成众多浮冰并向海洋推进;(1分)波弗特海沿岸流较强,浮冰分布范围扩张;(1分)随着浮冰融化,冰碛物下沉,形成大范围冰筏碎屑堆积。(1分)
(2)推测白令海峡的形成原因。(4分)
白令海峡的形成主要是海平面上升导致太平洋和北冰洋相连。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从冰盖融化、海水受热膨胀、陆壳抬升海峡所在地区地壳下降等方面分析即可。
气候转暖,冰川和陆地冰盖融化,固态水进入海洋;(1分)海水温度上升,受热膨胀;(1分)北美大陆冰川消融,陆壳所承受的压力减小,地壳抬升,相邻的白令海峡所在地区地壳下降;(1分)海水淹没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之间狭窄的部位,白令海峡形成。(1分)
(3)阐述白令海峡的形成对冰筏碎屑减少的影响。(4分)
白令海峡形成后,较低纬度海区的暖海水进入,导致北极地区气温升高,冰川总量下降。此外,暖海水的流入削弱了波弗特海沿岸流,导致北美洲北部冰川断裂形成的浮冰难以进入楚科奇海,冰筏碎屑减少。
白令海峡形成后,较低纬度海区的海水流入北冰洋,北极地区气温升高,冰川储量下降,冰碛物搬运量減少;(2分)(暖水流入使得)波弗特海沿岸流减弱,冰筏碎屑分布范围缩小。(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苟各庄村距离野三坡景区的百里峡入口约米。年野三坡风景区开始开发,年被评为全国5A级景区。景区的开发带动了苟各庄旅游业的发展。图16为年和年苟各庄土地利用功能分布示意图。苟各庄土地空间的重构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分析-年苟各庄土地空间重构对村庄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的影响。
对生产、生活、生态的影响要从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的角度分开作答。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该地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收入増加、生活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出现环境污染加剧、天然植被遭到破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等。
有利影响:耕地消失,第三产业用地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就业机会增加,提高了当地村民收入,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原住民生活更加便利。不利影响:旅游规模的扩大,挤占了生活空间,可能会冲击当地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建设用地快速发展,占用耕地、林地,破坏天然植被;旅游接待场所临河发展,容易造成水污染。(10分,5点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日本制定的《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法》对周边污水排放进行了严格限制,有效改善了濑户内海的水质,但海水“过于干净”导致近年来该地区养殖的海苔出现颜色变淡、渔获量减少等问题。对此,日本环境省计划向海中排放“污水”。推测日本制定《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法》的原因,并说明日本准备向濑户内海排放“污水”的意义。
20世纪50-60年代,濑户内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出现了严重水环境污染。日本制定《濑户内海环境保护特别法》是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理环境。近年来濑户内海海水“过于干净”,说明这种管制是十分有效的,但出现了养殖海苔颜色变淡渔获量减少等问题。因此,日本准备向濑户内海排放“污水”,主要是为了增加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
原因:日本濑户内海沿岸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加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濑户内海水污染严重。(3分)意义:向濑户内海排放“污水”,会增加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利于海苔的生长繁殖,提高海苔的产量和品质;(3分)排放污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增加,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丰富的渔业资源,提高渔获量;(2分)向濑户内海排放“污染物”也会降低濑户内海周边工厂和污水处理厂净化污水的成本。(2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