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何放弃英国,而将苏联列为主要敌人威

在希特勒的全球战略中,苏联是主要敌人。法国败亡后,英国被驱逐出欧陆,当时欧洲大陆的战略态势是苏德两雄对峙,按理说,德军应该先彻底将英国击垮,在调转枪口进攻苏联,这样就不至于抽调大量兵力防范自己后方的英军了。但事实上,希特勒在没有彻底解决英国问题时,就选择对苏联宣战,并且宣战的很仓促,以至于过冬的棉被、石油等补给都没有足够的储备。那么,希特勒为什么不是把英国人而是将苏联人列为主要敌人呢?首先,希特勒很清楚一个事情,如果想让英国屈服,除非渡海攻英,否则很难对英国造成实质性的打击,而且,英国的力量在欧洲大陆已经被削弱很多了,受此打击的英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力牵制德国在欧洲的任何行动。如果不能渡海攻英,则留给希特勒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会变得非常有限,所以他必须趁英国喘息未定先去解决俄国,否则终将难免腹背受敌,这是希特勒放弃英国攻打苏联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当时苏联与德国只是处于对峙状态,并没有开战,如果希特勒想要彻底解决英国问题,就算其海军力量不够,但还是能保证其德军能够登陆的,而只要一登陆那么英国就将是下一个法国。希特勒之所以放弃攻打英国,十分仓促的调转枪口对德突袭,最重要的原因是俄国已经对他全球战略产生了威胁。希特勒的在全球战略问题上很迷信麦金德的理论。麦金德在年提出了陆权思想。他把亚洲、欧洲和非洲看作是联成一体的一个“世界岛”。接着他把世界岛划分为两个部分: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心脏地带”位于欧亚大陆的中部和东部,大致是西起东欧,东至西伯利亚,他所描述的地带,其实就是苏联领土。在“心脏地带”以外,是巨大的内新月形地区,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再向外是外新月形地区,包括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心脏地带”的南面和东面有高加索山脉、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北面是冰天雪地的北冰洋。可以说,它的北、东、南三面以冰海、山地和高原为屏障,这三大屏障具有比围绕法国的海岸和山脉更宽广、更有效和更优越的防御价值。就连河流都是内流河,要不就是注入冰冻的北冰洋,善于航行的边缘海权国家只能望洋兴叹,只有东欧这个门户可以方便进入,因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麦金德认为,“心脏地带”人力、物力资源丰富,占据这一地区的国家,既容易防范来自海上的威胁,又具有向大陆边缘地带扩张的优势,人类的历史就是“心脏地带”征服边缘反复重复的历史。麦金德的理论实际上强调了俄国在全球地缘战略中的中心地位。他着重强调指出的是:“当西欧的航海民族以他们的舰队控制海洋,在各大陆外缘定居,并在不同程度上把亚洲的海洋边缘区变成属地时,俄国组织起哥萨克人从北部森林地带出现了……哥萨克骑兵席卷亚洲,向东猛扑,差不多和绕道好望角一样孕育着巨大的政治后果,这样,俄国的势力就到达了太平洋沿岸“。在他的理论中,世界一共有四大洋,而俄国却拥有其中三大洋的出海口,它能向各方面出击,也能受到来自各方的攻击。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俄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的“枢纽地区”。麦金德指出:“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转过来对它有利,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如果德国与俄国结盟,这种情况就有可能发生。”这种推论证明了他的这样一个结论:某一新的力量代替俄国对这片内陆地区的控制,将不会降低这一枢纽位置的意义。根据麦金德的这一理论,处于“枢纽地区”的俄国要想建立世界帝国,必须把德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然后再次重复以前的历史,向边缘地带进攻,并最终通过舰队攻占海外地区,比如:英国。而当时俄国向大陆边缘扩张正好符合麦金德理论,俄国的战略给德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为与此同时,德国也有同样的野心,于是为了消除来自俄国的威胁,达到控制“心脏地带”而统治世界的目的,希特勒决心消灭俄国,以代替俄国对“枢纽地区”的控制。另外,俄国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德国占领俄国既可以与盟国日本会师,又可以经过白令海峡威胁美国的阿拉斯加,于是,希特勒放弃“唾手可得”的英国,冒着有可能两线作战的风险,急忙对俄国宣战。(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历史的地理枢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7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