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局地30需要担心吗
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zp069s6/近些天,有关“北极圈附近地区气温飙升至30℃以上”的报道广泛流传。记者正身处北极地区,随队采访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从7月30日雪龙号科考船进入北极圈至今,室外气温一直保持在-3℃左右,并未发生气温异常上升的现象。针对上述报道谈到的情况,记者采访了雪龙号随队科学家。气温异常与气候变化概念不同“由天气原因引起的气温异常,与通常意义的全球变暖并非一个概念。”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气象首席预报员宋晓姜说,天气观测是一天或几天范围内“小尺度”的事,而气候的衡量尺度要大很多,二者没有必然联系。“举个例子,几年前的冬天,我国北方迎来过一次‘BOSS级寒潮’,致华北地区大幅度降温。但这只是天气尺度上的异常降温。降温持续几天或十几天,并不意味着我国北方的气候就由此变得更冷。事实上,对比几年来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整体是变暖的趋势。”所谓天气异常,是用当地以往的数据作对比,如果把气温、降水和风都算上,天气异常的现象并不罕见。如,“上海大年初一气温超过20℃”“年中国南方冻雨”“北京7·21暴雨”,宋晓姜随口便举了几个大家熟知的天气异常的例子。具体到“北欧陆地气温达到30℃以上”一事,她同样认为这只是天气尺度上的异常现象,具有很强的局地性,“可能是受持续的暖高压影响,这种天气的成因是很复杂的”。局地高温对海冰影响仍需观察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助理、海冰组组长雷瑞波表示,虽然科学界普遍认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北极海域海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北欧局部地区的极端高温天气是否会直接导致海冰减少还有待观测和研究。“要正确看待北欧局地高温,这里要弄清两个‘差别’。”雷瑞波告诉记者。第一是局部地区和整个极区的差别,北欧这时出现30℃以上的高温虽然罕见,但从空间上看,这仅仅是一个局部的特例,和整个北极地区相比它还是太小了。另一个是陆地与海洋甚至与冰区的差别,陆地气温相对更容易波动。“北冰洋本来就不是北极地区夏季最热或者冬季最冷的地方。在冰区或大海上,太阳即便再猛烈,冰融化、海水蒸发都会吸收大量的热,相当于是一个升温的缓冲,其温度变化会相对平缓。夏季海冰消融,吸收太阳辐射和热能,可缓解夏季北冰洋地区的升温。冬季海冰‘生长’,释放热能,可缓解冬季北冰洋地区的降温。”雷瑞波说。北极年无冰是预测的均值“近40年来,北极海冰快速减退是地球表面发生的最显著变化之一。”雷瑞波坦言,截至7月31日,今年北冰洋海冰的覆盖范围已达到年以来的第四低值。“北冰洋海冰覆盖范围最小值出现在年9月,今年会不会继续消融至历史新低,还要看未来一个月的天气。”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我国今年初首次发布的北极白皮书中提到,有科学家预测年北极或将无冰。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严峻?“国际上很多研究机构都会做气候数值模式,但对比全世界这些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结果会发现,有的模式在预测海冰的某一方面比较准确,有的模式在预测海冰的其他方面比较准确。总而言之,世界上还没有哪家的模式是绝对准确的。”雷瑞波说,而在几个误差相对小的模式里取一个平均值,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年至年间,北极地区可能会出现相对无冰的情况。如何理解“相对无冰”?雷瑞波说,科学家设定了一个最小值,即假设北冰洋的海冰降低到万平方公里以下,就认为北极相对无冰。“如果我们把所有模式都算进来取平均值,其预测结果的范围会更大,最早的年就没有冰了,最晚的到2年还会有冰”。为何不同机构做出的预测差异会如此之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北极海冰的观测不够、了解不够。雷瑞波称,我们现在研究北极参考的数据,多数还来自于北冰洋沿岸国家气象站,但往更中心的地区则没有气象站。“北极气候变化的复杂性正体现出我们对它了解的薄弱,以及更大程度
上一篇文章: 市场上有类似的电动汽车,却为什么没有一模 下一篇文章: 天寒地冻的12月,不如一起看点冰的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