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钱一根的冰棍儿您还记得吗您听过吆喝冰
民国作家张恨水先生曾经写过一篇两都赋,其中对夏天吃冰淇淋雪花酪有着这样的描述: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阴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淇淋,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
那您知道冰淇淋在北京是如何演变的吗?真正的雪花酪又是什么样?您知道老北京最早在哪里卖冰棍吗?
冰淇淋在老北京是如何演变的?
夏日炎炎,冰淇淋大受欢迎。关于冰淇淋的源头,说法众多,不少学者认为它源于中国,是马可·波罗将其带到西方,此说虽有争议,但从中不难推断出,老北京当年已有冰淇淋的雏形,可这个发明为什么没最终完成呢?
被认为是冰淇淋雏形的,是“冰酪”,宋代已有,元代相对成熟。
“冰酪”做法近于老北京的雪花酪,即将冰块刨碎,上浇牛奶,元代时甚至已加入奶油和果浆,并在冰窖中保存一段时间后再食用,与现代冰淇淋工艺颇为相似,但也有差别,因为在冷冻过程中没反复搅拌,牛奶中微小气泡分布不匀,口感较差。
老北京“冰酪”没有取得进一步突破,原因不外乎三点。
首先,它是宫廷食品,普通民众吃不起,这就让它失去了继续创新的动力,皇家饮食以安全为主,完全秉持传统工艺,很少创新,故“冰酪”发展近千年,到清末依然没有大的突破。
第二,奶制品供应不足,束缚了冰淇淋的创新。中国传统农业耕多牧少,而西方农业耕牧各半,既有利于土地恢复、保护生态,又可提供较多奶制品。中国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之乡村社会过于稳定,一个家庭人口多,就会拥有更多生产力,这鼓励了人们多生,于是负担越来越重,土地资源仅够解决温饱,副产品出产较少。
第三,不适应牛奶口味。冰淇淋蛋白质含量高,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尿素,不仅异味大,且给人以疲劳感,夏天食用不仅不能降暑,反而会提升肠胃温度,故民间的“雪花酪”到后来只浇果汁,不加牛奶。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受外来文化影响,冰淇淋在民间迅速蹿红,因为北京此时已成交通枢纽,外来人员激增,他们从相对封闭的地区来到开放的北京,不免有尝新鲜的心理。
冰淇淋味道好,样式奇特,最得外地游客欢迎,加之利润惊人,商家推广力度也大,以上世纪30年代为例,当时一元钱能买多个鸡蛋,10多斤白糖,而用这十分之一的材料生产出来的冰淇淋能卖1.5元,故走街串巷者颇多。最火时,打冰盏的都改词了,改唱“冰淇淋,真叫凉,鸡蛋牛奶加白糖”。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昔日贵重食品纷纷飞入寻常百姓家,冰淇淋终于走向普及,今天,雪花酪、酸梅汤、果子干等传统解暑食品已很难与它竞争。
从解暑和营养方面看,冰淇淋未必适合人体,但它在生产规范、质量、口味、卫生等方面,优势突出。在我们传统中,有许多像这样只完成了一半的发明,为什么有了创意,却没能持续发展起来呢?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深思。
三分钱一根的冰棍儿您还记得吗?
一提到卖冰棍的,我们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位带着白帽子,系着白围裙的老奶奶。推着个雪白色带轱辘的木头小车,车上是用淡蓝色写着大大的“冰棍”两个字,老奶奶嘴里还吆喝着:“冰棍,败火!”
记得小时候看到卖冰棍的老奶奶总觉得特别稀奇,因为她们打开那个装冰棍的小车子时,总会看到里面有一床白棉被。揭开棉被后,下面就是一箱一箱的冰棍。当时就总琢磨,你说这冰棍上盖了这么厚的一层被子,它们怎么都不化呢?除了这床大棉被,卖冰棍的老奶奶还总是拿出一些冰棍放在暖水瓶或者保温桶里,当时我就更弄不懂了。这暖水瓶和保温桶平常都是装开水用的,怎么能把冰棍放里面呢?当时真的搞不懂。后来才知道,原来这让冰棍钻进暖水瓶,给冰棍盖上被子都是为了保证温度防止冰棍融化。
那说到冰棍啊,有这么几种,我给您说说,首先咱们说说这小豆冰棍和鸳鸯冰棍。最早的冰棍真是名副其实,就是把桔子水,可可水冻成冰块。那时候三分钱、五分钱一根的小豆冰棍与桔子冰棍和可可冰棍比起来已经是相当有料了,毕竟我们能在它上面真的看见几粒红小豆。
记得那时候吃小豆冰棍的时候我们的牙口都不错,面对着冰凉梆硬的它,吭哧就是一口,丝毫不会考虑会不会咯到牙,用力咀嚼后,整个嘴里都充满了凉气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鸳鸯冰棍”可能听众朋友们一下子反映不过来,不过一说它的小名儿,估计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哦,原来是它!”这“鸳鸯冰棍”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棒儿”!在曾经的年代,能吃到一根奶油的双棒儿,已经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了。而且我也一直十分佩服双棒儿冰棍的设计者,其实我们买到的还是一根冰棍,只不过是多了根棍儿,当时就总会感觉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一毛二买的冰棍从中间一劈,就变成了两根,真是太占便宜了。奶油冰棍在曾经的年代里,的确是一种很奢侈的消夏冷饮。
各种各样的冷饮,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清凉与甜美之外,也带来了无尽的乐趣。许多新奇有趣的冷饮,这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小雪人”了。香草奶油的小脑袋上扣着个巧克力的大礼帽,再加上巧克力的眼睛和嘴巴,我总觉得它长得像卓别林。
其实除了“小雪人”之外,有一段时间还出现过和它类似的“熊猫”雪糕,两只耳朵,黑眼圈外加上四条腿都是巧克力的,造型憨态可掬,十分可爱。记得那时候买来“小雪人”和“熊猫”雪糕之后,都是要好好把玩一番,有时甚至都快化了才肯下嘴呢!
当然,要说冰棍,还得先说冰激凌。冰激凌正式引进中国是庚子年间的事儿,当时有不少“洋货”陆续传入北京,尤其以冰激凌特别受到市民的喜爱。本来,机制奶油冰激凌只在大饭店里的中西餐馆有售,最早在室外的公共场所销售的应该是中山公园,食用者多是外交使节或摩登人士,但以冰淇淋的口味好、易制作,很快就流行开来。此后,大街小巷,卖冰棍的才越来越多了。
说到最后,还得提醒大家,虽然天气炎热,但吃冰淇淋、冰棍等冷食冷饮,还是要适量,千万不能没有节制,不然伤胃伤身,虽然饱了口福,但闹了肚子可就得不偿失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149.html